我为疫情
近年来,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——旅拍,在武夷山持续升温。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打卡,而是选择用镜头深度记录与融合武夷山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,为当地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。
叙述者为第三人称旁观者。看到这股热潮,村里的人都坐不住了,心情既兴奋又有点忐忑。返乡青年邹志强把几间祖屋打扫得干干净净,把老屋的窗棂修补一遍,又在院子里搭了几处临时的布景,白天放茶香、晚上挂灯笼,想着这样既能留住传统样貌,又能吸引镜头。其他人也开始动起来:有的开了服装租赁小店,几位老裁缝把旧式茶服重新改良以便拍照更上镜,还有人专门整理出一条巷子,挂起手工布幔做背景供团队拍摄。大家互相打探摄影师的档期,村口的饭馆也把菜谱做了小调整,迎合外地年轻人的口味和拍照需求。
白天,镜头在石巷和翠竹间来回扫动,光线被山谷收割后更柔和,拍出来的色调讨喜。摄影师会提前一个小时来踩位,找一盏能把茶汤照得透亮的方向,化妆师在后院的榕树下收拾妆容,墙角的老奶奶端着一壶刚泡好的岩茶绕场一圈,味道和画面一起流动。其实热闹背后也有小摩擦:有人嫌拍摄占道、有人担心古建被频繁触碰,村委会就会过来协调时间和路线,把拍摄分批安排,尽量不打扰早起的老人和午睡的孩子。带来的钱确实让不少家庭轻松了些,但谁也不想把根儿弄断了,这种平衡小心翼翼地被维护着。
与此同时,新的职业在村里生根。几个本地年轻人学会了后期修图和短视频剪辑,把拍好的片段做成带村落故事的短片投到平台上;有人成了“场务”专职负责道具、灯光和场控;还有人跟着老茶师学会了几种传统泡法,以便在拍摄间隙讲解给游客听。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规范讨论,景区管理方开始考虑对无人机、商用拍摄器材设限,保护鸟类栖息地和古树根系,村民会在公示栏里看到拍摄须知和环保小贴士。大家一边学着用外来资源增加收入,一边试图把日常生活的节奏保留住,不让商业把所有东西都吞没。
慢慢地,旅拍不再只是几张漂亮照片的事,而成了村落对外沟通和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。孩子们在帮忙挂布幔和搬椅子的过程中,学会了怎样尊重这些老房子的木构和纹理;那些原本对外来客持观望态度的老人,也在茶馆里慢慢打开话匣子,给摄影师讲些老物件的来历。夜里,灯光散在巷子里,影像和茶香交织成一种新的生活节奏,大家既想热闹也想安稳,这份两难并不罕见。这样热闹纷呈的场面,能有人不心动吗?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