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赤石暴动80周年:烈士鲜血未冷,武夷山红旗更艳
怎么用一场祭奠,把被时间打磨得模糊的热血点燃?6月18日,福建武夷山,晨雾未散,150余人——有专家学者,有烈士后代,有四套班子的现任领导——在赤石暴动烈士陵园悼念广场,相聚,只为“纪念新四军赤石暴动胜利80周年”。这可不是简单的怀旧聚会:红旗掩映,花篮庄重,庄严的国歌、先队员队歌混合在夏风里。猛然让人心头一紧:80年过去了,青山还在,忠骨无声,但新四军当年鲜血灼烧的那股劲儿,真消散了吗?
有人疑惑,红色文化不是该进博物馆、走进教材?偏偏武夷山不这么甘心。一场带着仪式感的祭奠过后,立刻掀开一轮“红色研讨热”。“赤石暴动浩气长存,武夷山下红旗如画”成了全城话题。上午8点半,悼念广场变身现场教室。缎带被一遍遍整理,烈士墓前,权威代表三鞠躬,少先队员稚嫩的嗓音里,一点不见尴尬。南平市官员边站边低声交流:“现在年轻人,究竟还懂这种牺牲和荣光吗?”
再追溯到1942年6月17日。历史并非干巴巴的年表:新四军官兵和爱国人士在上饶集中营被俘后,迁徙到赤石渡口——本该灰头土脸的一段行军,却酿成轰鸣一声的暴动。资料记载,当天凌晨,数十名被囚战士在赤石渡口突围,一举击溃敌哨兵。姜腔高亢,士气如虹,局势险恶,暴动却石破天惊。“这段历史,比好莱坞大片还刺激!”一位老党员现场复述时,泛着泪花,却噎住了。
暴动的意义?不仅仅是一次战术胜利。1956年武夷山建成赤石暴动烈士陵园,不惜投入巨资,后来接连被认定为国家级烈士设施、省级文物、爱国和党史教育双基地。有人质疑:这些“红色地标”究竟是给谁看的?学生参观,机关培训,文旅带货,还是被动的仪式感?答案,现场的赤石村党员说得干净利落:“我们不是怕年轻人不来,是怕他们来了没感觉!”这才有了新一轮的“项目提升”,要把陵园景观改得更有“氛围感”,要把展陈做得能让00后击掌叫好。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、100个红色经典景区,武夷山都榜上有名。说白了,这次提升的目的只有一个:让这块土地——不仅仅为过去守灵,更为当下造势。
巩固记忆,不止靠祭奠。新四军研究会专家们在研讨会上抛出“红军南方游击战争胜利的历史逻辑和现代启示”:赤石暴动并非孤例,而是在敌强我弱环境下,以灵活、果断突围带动全局的典型案例。彼时的中国,内忧外患,看似一盘死棋,偏偏这些小概率突围事件,反复撬动士气和推进抗日。但放在2024年,中国红色文化遇冷、部分青少年选择“二次元偶像”而不是“历史英雄”的现实背景下,研讨会猛提“启示”二字:是不是现在还需要用纪念、研修、现场教学,把这些被忽略的历史锤炼成当代中国精神底色?
福建日报记者蒋丰蔓记录下不少细节。花篮缎带被几位老党员反复整理,衣袖擦着烈士陵墓,神情比任何演说都郑重。祭奠完后,人群不愿散去,仿佛谁都不敢先把情绪放下。赤石村自发挂出横幅,有小孩吵闹“要进纪念馆打卡”,老人跟着补充:“你们要记住,这些人才配叫英雄!”有趣的景象:同一场活动,80岁老人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,20岁大学生则直接拍短视频上传B站。评论区,有粉丝说:“原来我爷爷真的参加过这个!”也有人扔下犀利的疑问:“红色文化还能圈粉吗?是不是过时了?”
事实上,赤石暴动转化为文旅热,离不开地方的主动策划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3年武夷山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80万次,同比增长40%。经济驱动力成了红色纪念最大推手。有声音嘲讽“旅游化等于庸俗化”,但更现实的是,没有造血功能的纪念场所,早被时代遗忘。武夷山偏偏要做不同:把烈士陵园变成游客流连的打卡地,把党史课程做成网络爆款。红色记忆和文旅经济,在这里正面碰撞。如果说过去是“为烈士守灵”,现在就是做文化输出的大生意。
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四个字,拿在手里往往沉甸甸。2024年,武夷山市直机关和赤石村党员代表批量涌入陵园参观,不少是“内卷”任务,也是身份认同的再确认。高等院校拉着实习生来基地“体验爱国主义洗礼”,结果学生自发剪辑影像,转化成短视频数据。在B站,“赤石暴动打卡攻略”播放量高达18万,弹幕花样百出:“又一处信仰充值地”“历史原来就在身边”。这种自发互动远比说教有用。陵园项目提升本身,就是为创造更多“现场感”“共情点”做铺垫,让纪念不再虚无,不再黏贴复制。
80年,弹指一挥间。赤石暴动这个名字,从史书亮到屏幕,从墓地蹿到大街小巷。鲜花祭奠背后,一个现实命题横亘:如何让红色记忆穿越时代断层,不变调,不褪色?一场纪念盛典、一层项目提升、一次展陈创新,都是武夷山的答案。今天,烈士陵园不只为陈列忠骨,更为点燃新的火花。到底有没有唤醒年轻人的英雄情结?有没有让浩气长存变成当代追星?你怎么看?
举报